H.264/AVC 是ITU-T VCEG 和ISO/IEC MPEG 共同开发的视频处理标准,ITU-T作为标准建议H.264,ISO/IEC作为国际标准14496-10(MPEG-4 第10部分)高级视频编码(AVC)。 MPEG-2视频编码标准(又称为ITU-T H.262[2])已有10年的历史了,由MPEG-1扩充而来,支持隔行扫描。使用十分广泛,几乎用于所有的数字电视系统,适合标清和高清电视,适合各种媒体传输,包括卫星、有线、地面等,都能有效地传输。然而,类似xDSL、UMTS(通用移动系统)技术只能提供较小的传输速率,甚至DVB-T,也没有足够的频段可用,提供的节目很有限,随着高清电视的引入,迫切需要高压缩比技术的出现。
应用于电信的视频编码经历了ITUT H.261、H.262(MPEG-2)、H.263、H.263+、H.263++,提供的服务从ISDN和T1/E1到PSTN、移动无线网和LAN/INTERNET网。
最近MPEG-4 第二部分进入了实用领域,提供了视频形状编码,目标是与MPEG-2一样获得广泛的数字电视应用。
1998年,视频编码专家组(VCEG-ITU-T SG16 Q.6)启动了H.26L工程,旨在研制出新的压缩标准,与以前的任何标准相比,效率要提高一倍,同时具有简单、直观的视频编码技术,网络友好的视频描述,适合交互和非交互式应用(广播、存储、流煤体)。
2001年12月,VCEG和运动图像专家组(MPEG-ISO/IEC JTC 1/SC 29/WG 11)组成了联合视频组(JVT,Joint Video Team),研究新的编码标准H.264/AVC,该标准于2003年3月正式获得批准。
视频的各种应用必须通过各种网络传送,这要求一个好的视频方案能处理各种应用和网络接口。H.264/AVC为了解决这个问题,提供了很多灵活性和客户化特性。H.264/AVC的设计方案包含两个层次,视频编码层(VCL,Video Coding Layer)和网络抽象层(NAL,Network Abstraction Layer)。视频编码层主要致力于有效地表示视频内容,网络抽象层格式化VCL视频表示,提供头部信息,适合多种传输和存储媒体。
VCL的设计同以前的ITU-T和 ISO/IEC JTC一样,基于块的混合视频编码方法。基本的源编码算法是: 利用时间统计的相关性,开发帧间预测算法;利用预测残留变换编码,开发空间统计的相关性。在提高编码效率方面,没有一个单一的算法做出特别的贡献,而是大量的小的改善算法综合产生的结果。
该下载为H.264标准最新版,ITU发布时间为2005年3月份,中文版本,共341页,pdf文档。更多的问题可到中华视频网的“H.264乐园”论坛找到高手解答。在这里可以下载到H.264标准的英文版本 |